央行数据显示,2025年5月广义货币M2总量达326万亿元,较去年初新增28万亿元。但同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(CPI)同比微降0.1%,汽车、家电等核心消费品价格持续走低,宽松政策与物价低迷形成鲜明反差。矛盾根源:供需结构的历史性倒转当前困境源于经济底层逻辑嬗变。过去四十年以生产端为核心的金融财税体系(企业贷款占比80%、间接税占税收60%)成功破解了商品短缺,但如今人均GDP超1.3万美元后,需求端已成主要矛盾。典型如汽车业:2024年产能4500万辆,内需仅2300万辆,降价成为生存唯一选择。传导机制:政策工具与时代错位金融体系:企业获低成本融资后,80%资金仍用于扩大产能,新能源车产能年增35%,加剧供给过剩;财税机制:间接税主导下,政府税收更依赖"薄利多销"而非"优质优价",变相鼓励企业降价冲量;居民行为:通缩预期强化储蓄倾向,2024年居民储蓄率升至36%,较五年前提高7个百分点。破局路径:从保供给到扩需求金融转型:探索消费券纳入普惠金融框架,打破"贷款生产"单一路径;财税优化:降低中低收入群体社保费率,推动个税改革提升居民购买力;产业升级:建立产能预警机制,将补贴从增量生产转向技术研发,遏制低价倾销。结语货币"放水"难解物价困境,本质是经济治理需从"生产时代"转向"供需平衡时代"的信号。唯有将政策靶心从激励"多造"转向保障"能赚",方能打破"越放水越通缩"的悖论循环。
#热点观察家#
股票配资门户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